何紫(1938 – 1991),原名何松柏,祖籍廣東順德。1938年農曆十月初十出生於澳門。父親何亦農從商,一直渴望生男丁繼後,直至討了第七位妾侍廖惠英,誕下何紫才如願。1941年時值抗日戰爭,何紫隨家人從澳門逃難到香港,之後居住於灣仔。不久香港淪陷,父親被日軍注射實驗針藥後病逝,此後何紫與母親相依為命,生活貧困。戰爭結束後,何紫八歲始入學,進入位於灣仔的敦梅學校就讀小一至小三,後轉到香港官立羅富國師範學院附屬學校,插班重讀小三,直到小學畢業。
何紫自小與書為伴,戰時家居附近有學校被炸毀,母親從瓦礫堆中撿拾一些學校圖書館的書給他讀,後來何紫喜歡流連舊書攤,常省下零用錢買二手書,迷上了看黃慶雲主編的《新兒童》半月刊。學生時代,何紫開始投稿到報刊如《新晚報》和《青年樂園》。1953年入讀培僑中學,為學校演出寫劇本、朗誦詩、相聲等,又為低年級的寄宿生講故事,由最初從書本找故事材料,到後來自己創作,樂在其中。
1959年中學畢業,何紫沒錢上大學,便回母校培僑,在小學部任教師三年。1962年經朋友介紹加入《兒童報》當編輯,開始兒童文學創作。曾兼任《華僑日報.兒童週刊》編輯,並一直在香港多份報刊上撰稿及寫專欄。1966年《兒童報》停刊,報社轉型做兒童圖書出版及發行,老闆劉惠瓊調升何紫為經理,後來老闆退休,把「兒童圖書公司」轉讓給何紫與友人接手經營。1976年何紫與友人分家,獨資經營「山邊公司」,既營辦店舖,又從事出版,並陸續將發表在報紙的短篇兒童小說結集成書,先後出版了《40兒童小說集》、《兒童小說新集》、《兒童小說又集》。小說故事描繪香港六、七十年代不同階層和背景的兒童生活,刻畫情感細膩,題材多樣,作品廣受歡迎。
1981年何紫成立「山邊社」,為幼兒以至大專學生出版普及性課外讀物,1986年創辦校園月刊《陽光之家》。山邊社成立首十年間,出版了六百多種書,近半數由何紫著述或編寫,同時廣邀作家供稿,並鼓勵年輕寫作人,為新進作者出書。何紫的著作種類繁多,兒童小說外,還有童話、兒歌、謎語、散文、傳記文學等。1981年,何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「香港兒童文藝協會」,獲推選為首兩屆會長,為建設香港的兒童文化藝術不遺餘力,尤其熱心推動兒童文學的創作、交流與研究。1988年,香港作家聯誼會成立(後改名香港作家聯會),發起人之一何紫獲推舉為首兩屆副會長,對促進香港作家交流作出貢獻。
何紫晚年患上末期肝癌,在生命最後一年間,接受了基督信仰,帶着希望和毅力持續寫作,曾撰文稱創作是他最好的藥,患病期間仍為六份報刊寫專欄,並繼續編書和出版,從未因病情惡化而放棄工作,奮力筆耕直至1991年11月3日逝世,享年53歲。患病期間的著作包括兒童小說《成長路上的足印》,童話《國王的怪病》、《魚缸裏的婚禮》、《王子的難題》,散文《我這樣面對癌病》、《心版集》、《何紫情懷》、《給女兒的信》、《給中學生的信》等,當中《少年的我》於其身後榮獲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(兒童文學組)。